INSIGHTS | 当品牌遇上ESG:如何在信任与质疑之间,建立真实的沟通?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核心议题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主动谈论环保、公益和企业治理等话题。

然而,虽然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待不断升高,但对“漂绿“(即夸大或虚假环保宣传)现象也保持着高度警觉。

这种双重态度带来了一个新的传播难题:企业越强调价值观,消费者却越容易怀疑其动机——品牌在沟通ESG理念时,如何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对于这个问题而言,答案并不只是“说得更动听“,而是”做的更具体“。也就是说,企业必须让自己所表达的环保或社会责任理念,不再只是抽象的主张,而是能够被客户看见、感受到、并验证得出的真实体验。

抽象主张需要落地到细节

许多品牌会在宣传中使用诸如“绿色生产“”“环保包装“等表述,但如果这些内容缺乏明确说明,就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比如环保包装具体是用了哪种材料?这些材料占比多少?是否可回收?消费者并非期待企业完美无缺,但他们希望了解事实,哪怕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进展,也远比笼统的承诺更有说服力。

这类细节的重要性,在消费者行为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发现,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没有具体数据支持或没有使用场景说明的环保声明,往往持保留甚至抵触态度。相反,那些能够展示细节、说明过程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长期的好感和信任。

“说清楚”和“做真实”

一个企业想要在ESG传播中建立可信度,通常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确保证据准确,二是保持叙述透明,三是让企业内的每一位员工都理解并传达一致的信息。

证据准确性

很多企业在谈到环保成果时,会使用“减排百分比”或“节能成效”等表达,但如果没有对比的基准,比如从哪一年起、在哪些环节上进行了改进,这样的数字很难让人信服。类似地,如果说产品通过了某项环保认证,也需要让消费者知道该认证的来源是否权威,覆盖范围是否明确。

传播透明性

与其只展示完成的很好的那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向公众展示其“正在努力中的部分“。比如分享目前面临的环保转型难点,说明某项工艺还在研发中,或者披露部分供应商还未达到目标标准。这种坦诚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容易建立真实感,因为它体现了企业在面对复杂现实中的负责任态度。

信息一致性

一个品牌即使在官网或年报中写的再清楚,如果门店员工说不清楚环保材料的来源,或者客服无法解释回收政策的执行流程,整个ESG传播体系就会出现断层。真正成熟的企业,会将这些知识渗透进培训、沟通流程和客户接触点,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准确传递品牌理念。

填补“承诺”与“体验”之间的鸿沟

在我们服务的客户中,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借助神秘顾客调研的方式,来检验其ESG相关主张在实际服务中的落地情况。

这种调研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客户路径,观察品牌在每一个触点,如门店咨询、产品包装、客服响应等,是否与其宣传相符合。例如,当某品牌主张其产品“海洋友好”时,消费者却在拆封时发现大量一次性塑料附件,这种感受上的反差,往往比宣传内容本身更容易影响公众态度。

除了观察行为,第三方调研机构还会结合语义分析技术,捕捉消费者对某些关键词的情绪反应。这种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发现ESG沟通中潜在的认知冲突或信任裂缝,从而在策略层面做出调整。

信任依然来自体验

如今的ESG传播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讲故事,一些领先企业正在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提升传播的可信度,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碳排放路径,使用传感器将生产能耗实时上传至消费者平台,或借助AI识别社交媒体中与环保相关的舆情走向。

这些工具构成了声明→证据→感知之间的闭环,帮助企业用更加透明的方式展示其是如何践行ESG理念的。

但我们始终认为,技术只是工具,真正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些在每一个接触点上真实、细致、一以贯之的体验。只有当ESG理念不仅存在于宣传文案中,也体现在服务流程、产品细节,乃至员工态度中时,品牌才能在这场信任与质疑的博弈中,站在消费者愿意相信的一边。


关于BARE柏迩咨询
柏迩国际于1987年成立于美国,现已覆盖全球13个国家;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BARE柏迩咨询提供包括客户体验调研、消费者洞察、行业基准性研究,客户体验设计和体验战略工作坊在内的客户体验全域解决方案;覆盖客户体验各个触点及渠道,聚焦客户体验的各个维度,提供客户体验设计方案,并通过可视化报告、深度商业智能报告呈现,最终帮助品牌实现高度定制化的客户体验咨询方案落地和优化。

如果你有客户体验和神秘顾客调研方面的疑问和需求,欢迎你随时与我们联系!BARE柏迩咨询的专业团队将会为你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