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欧洲杯,不香了吗?

如果你不是资深球迷,你也许都没有意识到,因为疫情而被延期至今年的“2020欧洲杯”,已经悄然进入了四强决战,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便要决出总冠军了。

历年都被各路媒体、广告商奉为A级赛事的欧洲杯,虽然在热度、社交属性上比不上S级的奥运会和世界杯,但在很多资深球迷的心中是“四年一爽”的顶级赛事了,整体观赏性也许已经超过了世界杯。各大广告商也都会一掷千金,纷纷入局花式营销。

可今年的欧洲杯,打到现在,好像打了个寂寞,大多数人的记忆,还停留在C罗的可乐梗中。往年的赞助大户车企们,今年也只有沃尔沃一家在为了瑞典摇旗呐喊,虽然最终连吆喝都没有赚到。

世界第一大运动在中国,凉了吗?

前央视解说员王涛说:“这届欧洲杯要完蛋了。我不是说欧洲杯本身要完蛋了,而是说欧洲杯在中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完蛋了。这有可能是史上最冷清的一届欧洲杯。为什么呢?破不了圈啊。”

在老球迷的心目中,尤其是70-80年代出生的球迷们心中,欧洲杯的地位还是牢牢不可动摇的。即便是在球队名单上也看不到几个熟悉的大佬名字,或者是心仪的球队早早出局,仍旧不妨碍这群人顶着黑眼圈熬夜看球。

他们看的不是大佬,不是颜值,也不是广告,而是真正来自足球的原始硬核快乐,配合、走位、传球、进球……别说区区90分钟了,能看到神仙打架,哪怕是加时加时再加时,他们也能看出满满的乐趣来。

但来自Z世代的新晋球迷或者路人球迷就不一样了,他们这一代人大多没有体会过那种聚在大屏幕前一起喝酒撸串看球的“参与感”,也没有经历过前两届欧洲杯伴随着微博和微信爆发而共同破圈的舆论盛宴。

是的,上一届欧洲杯已经是2016年的事了。五年了,欧洲杯这样的天生具备社交货币属性的运动赛事,本来应该能够乘上短视频发展的快车,共同打造出更具有话题感的“足球盛宴”,却因为直播版权问题,以及缺少互联网+时代的破圈思维,在吸引新球迷和创造话题方面出现了断层。

版权直播商不讲武德

今年欧洲杯在国内的2大新媒体版权直播商是爱奇艺和咪咕。爱奇艺呢,“画质模糊,解说拉胯,揭幕战全场嗯哎啊哈,用语气词撑起了整场比赛”。咪咕“画质还行,但APP优化差,卡顿、卡掉层出不穷”。

忠实的老球迷也许可以忽略直播信号卡顿和即便付费了也要忍受的广告,但这些问题却分分钟劝退一个只想靠着欧洲杯话题作为谈资的“路人球迷”。

比赛形式不合潮流

足球比赛90分钟的时长,在这个短平快的时代,并无法做到每分钟都高潮迭起,持续吸引“路人球迷”观看。毕竟对于他们而言,一个10分钟的进球集锦也许就够了。况且,10分钟也已经太长了。

而被千人千面的营销打法锻炼出来的Z时代,早就在互联网世界创造出了信息茧房,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亦乐乎。只是看个球而已,又要受直播商折磨,内容还无法让人全程提起精神,我干嘛去凑这个热闹,大不了不看了。看小姐姐跳舞不香吗?追林生斌八卦没有意思吗?

足球是一项很依赖观众讨论和自发传播的运动,对于用户,或者是赞助商来说,所需要关注的从来不是平台的版权价值,而是赛事的可观赏性,以及依托话题性的传播度。

如果把欧洲杯看作一个老牌的欧洲娱乐品牌,那么在中国这个诸多外资品牌都格外重视的市场中,如何改变打法,从客户(尤其是新晋球迷和路人球迷)的体验着手,吸引更多的流量和热度,从而获得更多的广告和赞助收入,也许是欧洲杯在中国发展的长远之计。

俱乐部本身对球员的培养、战术的研究,组织强队比赛,已经能够持续的通过产出高质量的“内容”而维持住老球迷的热情;而转播商则是让足球能够进一步破圈的重要角色,不应该仅仅着眼短期利益,盯着已经付出的版权费,只顾确保自己的版权垄断地位;而应该鼓励更多的观众来观看,扩大赛事的影响力。

互联网+时代,观看足球比赛的参与感更多的是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渠道的讨论所体现,意识到这一点的欧足联和欧洲杯官方也已经在试图拥抱潮流,在抖音和TikTok上都开设了账号,为球迷提供新的观赛体验,试图迎合这批“被无穷无尽的信息流产品把注意力切割到以秒为单位”的年轻人。

而通过国内的版权直播商,提供更具有价值和体验感的观赛服务,鼓励和引导创作者进行相关的二次创作,也许才是有利于足球进行大范围传播的不二法门。